进入三九寒冬的湘中大地,丝毫没让人感觉到冬的寒意,涟源龙塘镇的农民兄弟们更是好像沉醉在春的喜悦之中。国务院公布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珠梅抬故事” 名列其中。这一天是公元2014年12月5日,恰好一个冬日暖阳。龙塘镇沸腾了。沸腾在对传统文化传承的自豪中。
“珠梅抬故事”,是拥有浓厚湖湘文化底蕴的涟源市申报成功的笫一个“国”字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这其中,饱含娄底、涟源、龙塘三级党委、政府及文化部门的高度重视;饱含着刘齐跃、刘仓生、刘龙门、张新文等一班农民兄弟,六年自筹资金“申遗” 的艰辛和汗水。
一
“珠梅抬故事”是湘中地区一项颇有影响的民间传统活动,被称为“凝固的戏剧” 和“活动的雕塑” 。它集民俗、力学、美学、艺术等于一体,以其造型多样,构造巧妙,设计奇特、生动惊险,欣赏性强而闻名遐迩。明崇祯年间(公元1628—1645年),道教广为流传,当时战乱、温疫、灾荒连年不断,民不聊生。人们面对灾难无所适从,只好纷纷去建于唐朝禧宗年间(公元874—888年)的西元山顶的“珠梅观”求神、许愿,打平安醮、太平醮,祈求神灵保佑。打完醮后还抬着玉皇大帝神像在温疫流行的村落巡游。所到之处,人们烧香膜拜,炮仗相迎,祈盼神灵保佑患者早日病愈。此后,每遇天灾人祸,人们便出资出力,打醮、抬菩萨。后来,人们用纸扎模型代替神像,编扎成神话故事、戏剧故事、历史故事等来娱神。慢慢地,由真人代替纸扎模型。再后来,参与的信人越来越广,故事的抬数也越来越多,逐渐由宗教活动演发成有规模的民俗文化活动,将观赏性、艺术性和原始的神灵崇拜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生生不息,传承至今。
二
“珠梅抬故事”传承到刘齐跃、刘仓生他们这一辈,已经是笫十七代了。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刘齐跃和娄底市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刘仓生,深感责任重大。每年,他们除了组织几场大型“珠梅抬故事” 活动外,还要查找资料、设计故事人物、购置道具,同时,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申遗”之中。其实,他们又都是农民,都是一家之主,各自家庭生活的担子已经不轻。但是,凭着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凭着要把“珠梅抬故事”发扬光大的责任,自筹资金,自投精力。六年来,他们不管遇到多大困难,总是以深信人生五百年的气概,迎难而上,非要弄出过柳暗花明来。
由于历史原因,“珠梅抬故事”在当地消失了近30年的时间。1986年,珠梅人在珠梅西元山重修珠梅观,以3抬故事起驾,重新成立了故事会。在涟源市宣传、文化部门的帮助下,“珠梅抬故事” 吸取民俗精华,以一种崭新的面貌出现在龙塘农村,活跃着当代农民的文化生活。2007年入选娄底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9年入选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说起申报“省遗”,刘齐跃至今仍是激动无比。他说,为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准备,故事会的头头们忙碌了几个月。大家不仅要筹钱,要找资料设计每一抬故事,更要大面积发动乡亲们参加,工作难度可想而知。功夫不负有心人。2008年5月2日那一天,“珠梅抬故事” 正式推出35抬故事,1000余名群众演员参加演出。整个队伍绵延几里路长,表演时间长达三四个小时,蔚为壮观。
据刘龙门、张新文等人回忆,那天展示的有“观音坐莲”、“姜太公钓鱼”等神话人物;还有“桃园结义”、“贞观之治”、“杨家将”等历史人物;更有“红灯记”、“智取威虎山”等戏剧人物。据统计,那次“抬故事”观众达30000余人,其中不乏北京、上海、广州、长沙、娄底等各地慕名而来的游客和媒体记者。
“珠梅抬故事”被列入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适逢新中国成立60周年,他们的劲头更大了。大伙合计要举办一次以“光武中兴”为主题的抬故事活动,来讴歌改革开放成果,来庆祝祖国生日。经过精心筹划,他们推出了46抬故事。参与的乡亲更多了,兴致也更高了。这就是一颗颗挚诚的朴实的农民之心,他们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祖国的热爱与感激之情。
三
“珠梅抬故事”被列入“省遗”后,刘齐跃、刘仓生、刘龙门、张新文等人把目标定为申报“国遗”。然而,一场缺经费、缺经验的六年马拉式“申遗” 活动,让他们遇到过从所未有的困难。其中,很多次有领导和亲友劝他们放弃。
军马未动,粮草先行。“申遗”的第一个字便是钱。做活动要花钱,做资料要花钱,上长沙、上北京要住要吃要车费,都是一个钱字,钱从哪来,成为刘齐跃等头头们的第一件伤神的大事。有多年在外打拼经验的刘齐跃,笫一个念头是成立了珠梅故事会理事会,让乡亲们一齐来为保护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出钱出力。第一次理事会上大家积极性还算高。理事带头捐,会员争着捐,珠梅、云霄、河西三个村6000余村民也五元、十元地跟着捐。理事会成员中最多捐款达两三万,少的也有6000元。置办道具和陈列室布展的10多万元经费算有了着落。
由于错过了第二批笫三全国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申报,到2014年申报全国第四批时,刘齐跃等人更是心急如焚。首先是辛苦几个月编制的申报资料不合格,待他们请专家们编制出申报比较合格的资料后,娄底市的“申遗”上报指标由原来的唯一一个“珠梅故事会” 变成可同时上报三个。这就意味在湖南省评审上报国家文化部申遗项目,“珠梅故事会” 不但要与全省各市州申遗项目竞争,更有娄底自家三个项目激烈角逐。生怕出现万一,刘齐跃等人多次到长沙向有关部门领导汇报,综合所有信息,好像一切都在顺利进行中。当他们长舒一口气时,湖南上报国家申遗项目,没有“珠梅故事会”的名字。刘齐跃等一班人完全傻眼了。这时,由故事会理事们捐的申遗经费也基本花完了。
不到黄河不死心。他们决定:上省城,据理力争。没工作经费,先由故事会理事们垫一点,再借一点。说干就干,在省文化厅,他们找到分管副厅长,讲历史传承,讲群众基础,讲活动影响……硬是死磨活磨,省文化厅领导完全被他们的挚诚所打动,同意补报材料。可谓真是迟来的爱。
又是一波三折。当大家企
新闻热点